为深入贯彻“五育并举”理念,推动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深度融合,搭建大中小学学段衔接的育人桥梁,9月9日下午,实习实践基地与运输服务中心以“地质探索+花生采收”为双载体,在秭归科教基地组织开展劳动教育跨学段协同活动。我校资源学院20名大学生与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的30名高中生齐聚基地,既解锁地质知识密码,又体悟劳动创造价值,为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注入鲜活动能。
一、开场定调:明流程建小组,跨段协作启新程
活动前,带队老师专门对20名大学生开展专项培训,内容涵盖三大岩核心知识点、“一对一”讲解技巧与劳动安全规范,为活动质量保驾护航。他指出,本次活动是跨学段教育合作的“首次尝试”,大学生需以“知识传递者”与“榜样引领者”的双重身份,助力高中生在劳动实践中成长。
活动伊始,秭归基地站长褚喜彬详细介绍活动背景与整体流程,着重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后勤人员提前到位,为大家分发防滑手套与矿泉水。现场完成分组结对,20名大学生与30名高中生两两搭档,组成20个协同小组,各组成员快速熟悉彼此,为后续环节的高效推进做好准备。
二、地质探秘:岩石园里学知识,互动分享悟真理
随后,师生们转战基地岩石园,开启地质科普之旅。各小组大学生化身“专业讲解员”,面朝岩石标本,向高中生生动解读三大岩的奥秘:从岩浆岩的气孔构造,到沉积岩的层理结构,再到变质岩的独特纹理,大学生们用通俗语言拆解专业概念,让抽象的地质知识变得可触可感。
互动环节中,高中生们踊跃提问,“如何区分花岗岩和玄武岩?”“岩石形成需要多长时间?”等问题接连抛出,大学生们耐心解答之余,还引导大家触摸岩石表面,通过质感对比加深认知。
三、劳动实践:花生田里忙采收,协作互助品艰辛
紧接着,活动进入劳动教育实际操作环节——花生采收。由基地负责绿化外围工作的员工担任劳动教师,现场示范安全采收规范:“握住花生植株基部,轻轻向上拔起,避免拉伤藤蔓;抖落泥土时要轻缓,防止花生果脱落。”讲解结束后,大学生带领高中生有序进入基地自种花生田,一起磨练采收技巧。
田间地头,师生们分工协作:有人弯腰拔苗,有人细心抖土,有人将饱满的花生果装入统一收纳筐,欢声笑语与劳作身影交织成生动画面。劳动过程中,大学生还结合花生生长形态,向高中生讲解“播种-施肥-生长-收获”的完整劳动链条,让大家直观理解“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内涵。大家擦着额头的汗水,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
四、总结留影:谈感悟话成长,凝心聚力再出发
最后,活动进入总结分享阶段。大学生代表与高中生代表与先后登台,分享活动感悟。大学生代表感慨此次活动既锻炼了沟通能力,也深化了对“劳动教育”的理解。高中生们则畅谈地质知识的收获与劳动实践的体会,有同学表示,第一次拔花生,看到一串串果实从土里出来的时候,特别有成就感!随后,我校教师李嘉光与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带队教师分别进行总结,肯定本次跨学段活动的意义,强调劳动教育是“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并鼓励师生们撰写活动思想感悟,将实践收获转化为成长动力。总结结束后,全体参与人员在劳动教育园区内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师生们的笑脸,也记录下秭归科教基地跨学段协同育人的重要瞬间。
同学们在田间辛勤采收的新鲜花生,被基地食堂的厨师团队仔细筛选、反复清洗,去除杂质与残留泥土。用餐时段,一盘盘热气腾腾的花生被陆续端上食堂餐桌,基地将这些花生设为免费品尝菜品,邀请参与活动的师生及其他就餐人员共同分享劳动成果。这盘承载着劳动汗水的花生,不仅让大家尝到了有机食材的鲜美,更让“珍惜劳动成果”的理念在味蕾的体验中愈发深刻。
此次秭归科教基地跨学段劳动教育协同活动,创新融合“学科科普”与“劳动实践”,打破学段壁垒,实现了“高中生增知识、大学生强能力、育人模式拓新局”的多重目标。未来,秭归科教基地将以本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探索跨学段教育合作新路径,丰富实践育人内容与形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力量。
实习实践基地与运输服务中心
文字:郭琪
照片:彭鑫、郭琪、陈玲
视频:郭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