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巴东,骄阳似火,却挡不住师生求知践行的热情。我校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59名师生8月8日从秭归奔赴巴东,将在巴东开展6天的野外教学实习,巴东科教基地站长刘蓉和师生深入乡村振兴一线,以“行走的课堂”形式,将思政教育、专业实践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在泥土芬芳中感悟时代使命。
净零碳村的“绿色密码”:一堂生态文明实践课
12日,师生冒雨抵达信陵镇土店子村。驻村第一书记付林以“雨中课堂”的形式,生动讲解该村新能源开发、污废循环利用和智能电网建设的净零碳排放模式。“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与污水生态处理系统让村庄变废为宝”,2023级本科生王同学在笔记中写下感悟。座谈会上,信陵镇党委组织委员张文灿(原土店子村党支部书记)以“青年在基层扎根成长,实现人生价值”为题,分享自己从高校到基层的成长历程:“测量土地要用脚,丈量民心要用心。”朴实话语让在场师生深刻体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
“雨洗青山,心更澄明”。返程车上,师生们仍在热议所见所感。这场融合了科技兴农、生态治理与劳动锤炼的“大思政课”,正化作一粒粒种子,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劳动铸就梦想:全国劳模的“青山答卷”
14日,师生转赴绿葱坡镇。绿葱坡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向良斌带领大家走进田间地头,讲解高山蔬菜、茶叶、中药材种植与乡村旅游融合的振兴路径。下午,全国劳动模范、三尖观林场场长李能阳的实践课将活动推向高潮。面对满山苍翠,李场长讲述32年扎根林场,将万亩荒山变林海的故事:“每一棵树都是用手刨坑种下的,劳动没有捷径”。学生李同学感慨道:“以前只在课本里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天才真正明白这句话背后需要多少人的坚守。”带队教师侯林春表示,这场“沉浸式”劳动课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是践行“五育并举”的鲜活案例。
基地赋能: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作为连接高校与地方的桥梁,巴东科教基地全程护航此次实践。实习实践基地与运输服务中心主任伍晋表示:“基地不仅提供科研平台,更要成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各基地将不断深化校地合作,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和全面发展”。
(实习实践基地与运输服务中心 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