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重温“韶山精神”的红色之旅

发布人:综合办公室发表时间:2021-06-07点击:

6月4日-5日,后勤党委处机关党支部、水电与节能管理中心党支部党员一行赴湖南韶山参观毛泽东同志故居,进行红色学习教育,寻访革命伟人的奋斗足迹,重温沉积深厚的爱国情怀。



瞻仰伟人神姿,体会缅怀情思

韶山之行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毛泽东铜像广场。主席铜像高6米,红花岗石基座高4.1米,全高10.1米,铜像重3.7吨。主席身躯伟岸,双手握书卷,身着中山装,双眼炯炯平视前方,面容丰润微露笑容,神采奕奕光彩照人。

所有党员同志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有序绕行,仔细瞻仰主席铜像。后勤党委书记蔡楚元、处长王文起手携花篮,庄重踏上台阶,仔细整理花篮缎带,代表26名党员同志献上花篮,也献上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切的怀念。水电与节能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杨燚牵头,所有党员向毛主席铜像三鞠躬,大家通过这种最传统的方式来纪念、缅怀……站在铜像前,仿佛能听到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激荡人心、振聋发聩的巨人之声响彻天际。有些同志深情凝望主席身姿,仔细轻抚鲜花和缎带,久久不愿离去;有些同志饱满热泪,在铜像前喃喃轻语,诉说着对主席的崇敬、思念,对党带给我们美好生活的感谢,对未来生活的祝福……随后,大家整齐伫立,由处机关党支部书记江琼领誓,庄严重温了入党誓词。




感受革命风韵,寻访伟人足迹

接下来参观的是毛泽东同志故居。故居坐落在青山环抱之中,郁郁葱葱中透着大自然赋予的灵气。大家首先参观堂屋,堂屋的东边13间小青瓦房是毛主席的故居,西边的4间茅草房是邻居,堂屋为两家共用房。紧靠堂屋的东侧是厨房,屋内有口大锅灶,还摆着主席家人早年曾经用过的水桶等生活用具。穿过厨房是横屋,这里通常是吃饭的地方,摆放着一张旧式的方桌和凳子。据工作人员介绍,主席在韶山开展农运时,在这间小屋里开过会,并写下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再过横屋,依次是毛主席父母亲和他自己的卧室。主席卧室墙上挂着一幅他与母亲文氏及弟弟毛泽民、毛泽覃的合影。毛泽东同志在韶山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他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学习。1910年秋,不满17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到外地求学,寻找革命真理,1921年春,毛主席回到韶山,谆谆教育全家亲人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人民,把全家亲人引上革命道路;1925年2月至8月,毛主席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培养农运骨干;同年6月,在这里成立了中共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的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在风雨如晦那个年代,点燃了革命的圣火。


解读历史沧桑,重温峥嵘岁月

随后,支部一行来到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纪念馆中,一幅幅画卷诉说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们震撼。毛泽东同志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让我们无比钦佩:他志存高远,爱国爱民,舍小家为大家,为革命的胜利先后痛失六位最亲的家人;他热爱学习,勤于工作,生活简朴,每日超长的工作时间、浑身补丁的老旧睡衣、满屋的书籍和党费证、生活记录等等,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一代伟人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境界和伟大人格魅力。

韶山之行,让党员的心灵受到了一次红色洗礼,给党员上了一堂最生动的党课。这种以身践行的革命奋斗精神,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最好体现,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传递的“韶山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是我们党始终能走在时代前列的传家宝,是我们民族始终能屹立不倒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学校总体工作要求做好后勤保障服务,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韶山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踏实工作,为后勤“十四五”事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用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综合办公室  江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