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引领 顺势而为

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新时代后勤保障体系

——在后勤保障处三届一次职代会暨2018年暑期研讨会上的讲话

王林清

2018年8月28日

发布人:江琼发表时间:2018-08-30点击:

 

同志们:

 

大家好!

首先,代表学校党委对在后勤保障处第三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暑期一直战斗在后勤服务保障一线的干部员工表示亲切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后勤保障工作并亲自莅临参会的相关单位负责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同志们,在暑假末尾,我们召开职代会、研讨会,针对当前后勤保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寻求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案,共同推进后勤保障工作观念转变、方式转型、方法创新,十分必要,也十分及时。我相信,通过深入研讨,一定能凝聚共识、积蓄力量,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更为坚实和强劲的后勤保障。在此,我讲三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新时代研究型大学建设对后勤保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新时代新变化对后勤保障工作的新要求

1.如何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人民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展。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还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提出了更多需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起来了。人民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领域,扩大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各个领域。其二,人民需要的层次大大提升。在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后,人民追求质量更高的生活,比如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需求是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

2.如何认识新变化对后勤保障工作的新要求。新时代带来的新变化是广泛和深远的。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具体到后勤保障工作,我们进行一个概念转换和对号入座。这里说的“人民”就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师生)和我们自己的后勤员工,他们对美好生活需要、对新生活的期盼与愿景就是我们后勤保障工作努力的新方向;他们对需要内涵的扩展、需要层次的提升,就是对我们后勤保障工作的新要求。反思我们后勤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为师生服务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确立和稳固;在告别短缺经济时代后,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的认识定位还需进一步提高。一句话: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变化,有了新要求,需要新奋斗!

(二)新时代研究型大学建设对后勤保障工作的新要求

1.新时代研究型大学的概念与特征。1810年,德国(柏林大学)洪堡:“研究和教学相统一的原则”,以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根基,“把大学作为专心致志于真正的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机构的典型”,即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的过程也就是研究的过程。1876年,美国学习德国模式,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是典型的代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中心副主任王战军教授认为: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重要讲话,这些讲话是习近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要义集中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四个服务”的高等教育使命论;(2)“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高校发展论;(3)“关键在党”的高校党建工作保障论;(4)“德育为先、德学兼修”的全面育人观;(5)“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的办学能力观;(6)“贯通思政工作体系”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观;(7)“四有”好老师标准的教师发展观;(8)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动力学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谁办大学、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因此,结合时代背景和研究型大学的概念描述,我国新时代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以学术卓越为价值追求,以创新性研究为根本特征,以师生专注科学研究为基本形态,研究和教学相统一,产出高水平成果,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现代化高水平大学。

2.新时代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与任务。今年初,学校召开第十二次党代会,大会主题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双一流”建设,完成“十三五”事业发展目标,全面开启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建设新征程。明确提出了总体目标:从现在起到2030年,立足中国特色和学校实际,艰苦奋斗12年,把学校建设成为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同时,分析研判认为,当前学校的主要矛盾是:广大师生和海内外校友对实现地大梦的美好期盼与改革创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此次会议,主题鲜明、目标明确、认识清楚,描绘了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建设的蓝图,吹响了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的集集号、冲锋号。因此,我们后勤保障系统的每位干部职工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这个新“目标”新“矛盾”对我们工作的新要求、提出的新任务。

3.新时代学校发展对后勤保障工作的新要求。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强调指出:坚持建设美丽校园,优化校园建设规划,更加注重把办学特色、发展理念、校训精神、地质元素、人文特点等融入校园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书香校园、平安校园、节约校园创建活动,营造良好人文环境。按照“新老一体、学脉延展、人文相承”要求,高起点科学化实施新校区管理。打造智慧校园,推进网上政务大厅建设,多让师生“网上办、少跑路、办成事”。健全校园综合治理联动机制,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加大幸福地大建设力度,持续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让学生在地大感受到家的温暖。关心青年教职工,帮助解决工作生活后顾之忧,等等。

上述要求,充分体现了学校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结合学校实际,就是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这些要求也为我校后勤保障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出发、再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后勤保障系统的干部职工,尤其是后勤党委、后勤保障处的班子要学思践悟、深入贯彻落实。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新时代后勤保障工作发展趋势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与成就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高校后勤社会化最早是在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意在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199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对改革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2000年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有力地推进了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又分别于2000年12月和2001年12月在武汉和西安召开了第二、第三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期间,各地各校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不断实践探索,不断深化改革。到2012年,教育部发出《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讨论稿)》,进一步征求改革意见,但没有查到正式行文。这场改革前后经历了近20年,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就。8月1日至3日,我和郭处长及两位中心主任,参加了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高校后勤改革发展(2018)暑期峰会,亲耳聆听了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代表、协会领导、高校领导和专家的讲话、报告,他们高度评价改革成效,一致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整体上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一种新型的、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校办学规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有效地缓解了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保证并支撑了我国高等教育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同时,领导、专家们的讲话、报告也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目前高校后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对策思路,参加这次会议深受鼓舞和启发。

(二)新时代高校后勤保障工作发展趋势

1.高校后勤保障工作发展新观点新思路。一些领导、专家对高校后勤发展定位和趋势的观点很有见地,值得学习借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基建管理和后勤改革处处长王长树强调,高校后勤的核心是保障有力!要推进后勤服务标准化,追求服务高水平和高质量。清华大学副校长吉俊民指出,大学后勤主要任务就是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大学后勤非常重要的一个使命,就是要坚守育人责任。《高校后勤研究》常务副主编卢彩晨指出,高校后勤在社会化、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生态化、国际化、文化化等方面都做出了许多探索。伙食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校后勤研究》副主编赵相华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符合发展规律,是大势所趋;校园市场更加开放,社会化主体与自办后勤共存;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连锁化、特色化服务为主导,形成规范化监管评估体系;体制性用工差别将逐渐弥合,同工同酬绩效管理彰显红利;高校后勤社会化终将走向政府立法管理。

2.必须清醒认识新时代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的发展趋势。结合参会和暑期自学,对高校后勤的发展定位和趋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把它概括为“三个不变、三个坚持、三化三型发展”。“三个不变”即:高校后勤为学校自身事业发展提供保障的功能定位不变,服务教学、科研和师生的属性定位不变,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姓“教”育人定位不变;“三个坚持”即:坚持社会化改革方向,坚持内涵式发展方式,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三化三型发展”即:社会化、多元型,精细化、精致型,信息化、智慧型。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的发展趋势,将持续深入推进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开放后勤服务市场,实现后勤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后勤保障的管理及运维体系、标准制度体系,提高服务保障水平,逐步建立以“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规范自律、部门依法监管”为主要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三、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新时代后勤保障体系

(一)构建我校新时代后勤保障体系的总体思路

我校后勤保障工作在改革中加强、在加强中完善,具有良好的基础,形成了优良的传统。进入新时代新阶段,面对高校后勤保障工作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如何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如何将后勤保障能力和水平推进到与新时代大势、与研究型大学要求相适应、相匹配的高度?这是值得我们每位干部深思的问题。为此,我提出以下总体思路,供大家参考。

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办师生员工满意后勤”的职能定位与目标追求,牢记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师生,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三服务、三育人”使命与宗旨,秉持“师生为本、服务至上、保障为要、立德树人”的理念,持续深入推进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开放后勤服务市场,自办后勤与选择社会服务相结合,实现后勤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持续深入推进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完善后勤保障的管理及运维体系、标准制度体系,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管理模式相结合,转变发展动能,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努力构建社会化、多元型,精细化、精致型,信息化、智慧型的“三化三型”特色的新时代后勤保障体系。

(二)推进我校新时代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推进观念转变,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理念

(1)“服务师生”是根本。学校设立后勤保障部门的初衷就是服务师生需求、保障工作需要,服务是本职、保障是本能,服务对象清晰、工作要求明确。如果说,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科研是前方打战,我们的职能就是后方勤务,就是要为前方打胜战提供保障的。地学院学生王奉宇成为2018大学生年度人物,今年学校获得208项国家自科基金资助,我们“后勤人”不是直接作用者,但我们自信,后勤服务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和胸怀。“服务”是后勤保障工作的根本,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内容;“师生”是我们服务的唯一对象,是我们作为的阵地;“服务师生”既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因此,“师生为本、服务至上、保障为要、立德树人”的理念,应该深入到每位干部员工的内心深处,贯穿于后勤保障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

(2)主动作为、贴心服务是关键。服务和管理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主动性”,后勤保障工作是兼具服务和管理双重属性的,它不是纯管理部门,更不是衙门,不是等着别人来办事的。凡事要提前谋划,预设场景,下好先手棋,要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想在前面、急在关键。因此,要克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应该成为常态。服务成效取决于“是否需要”,在于“亲切、贴心”。街上拉着你给卖房广告的,不是你需要,你会觉得讨厌,骚扰电话你会觉得讨厌,下雨天洒水你会觉得多余;路灯坏了主动修好,路上的坑主动修平,夏天多做一些可口开胃的饭菜,一定深受欢迎。因此,把师生当亲人,把学校的事当自己家里的事来做,应该成为我们“后勤人”的风格。

2.进一步推进方式转型,着力完善“三化三型”后勤体制

(1)持续推进“社会化、多元型”后勤建设。高校后勤社会化仍然是改革大方向、发展大趋势。社会企业是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专业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力量,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社会优秀企业进校服务,形成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格局。多元型服务是多样性、个性化需求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在牢牢把控保障性服务的前提下,稳步开放服务性市场,积极开放经营性市场,引进社会优质资源,强化竞争机制,逐步减少自办后勤的市场份额,实现从以“自办后勤”为主向“选后勤、管后勤”转变,建立适应多样性、个性化需要的“多元型”后勤保障体系。

(2)稳步推进“精细化、精致型”后勤建设。精细化是手段,精致(精巧细致)型是愿景。“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粗放型服务已经不合时宜,向精细化服务过度是必然。精细化是一种管理理念、一种文化。它是社会分工精细化、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管理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个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什么是精细化服务?精细化服务是指服务工作标准全面而具有执行力,细节管理程序化,对有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备有应急预案,做到一切尽在掌控。实施精细化管理必备要素:粗心的人员不得重用、细致严谨的作风、勤俭持家、持之以恒。因此,我们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要以需求为导向,努力实现精细化,稳步推进“精致型”后勤建设。

(3)创新推进“信息化、智慧型”后勤建设。当今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服务对象(师生)可以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互联网正在成为改变教育领域的新兴力量,在提升后勤服务品质、管理水平、决策效能等方面作用不容忽视。以互联网信息新技术为载体,推动传统后勤保障模式转型升级,是当前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充分开发、利用网络和信息系统,开辟“互联网+”餐饮服务、“互联网+”学生公寓、“互联网+”能源监管、“互联网+”智慧教室、“互联网+”便捷维修、“互联网+”现代物业等,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进一步降低后勤的经营服务成本,师生可以享受到更加幸福、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

3.进一步推进方法创新,深入开展“五个后勤”工程建设

(1)实施“平安后勤”工程。通过提高认识、加强教育、完善制度、注重细节,强化后勤与保卫的协同,构建齐抓共管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后勤保障工作要与安全保卫工作加强联系和协同,树立“大后勤”“大保卫”的观念。要全面排查安全隐患,从制度层面、技术层面、执行层面深入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发生意外事故。要依法用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要重视行风建设,强化制度约束,加强监管环节,杜绝经济违法案件的发生。

(2)实施“质量后勤”工程。质量是后勤保障工作取得成效和赢得师生信赖的法宝。要教育引导后勤员工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自觉遵从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要不断完善后勤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积极开展以师生获得感和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服务质量评价,以适应新时代研究型大学建设需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高质量服务。

(3)实施“绿色后勤”工程。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加强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重视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从制度层面、技术层面、执行层面实施绿色后勤工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后勤运行成本。认真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广泛采用先进节能设备和节能技术,积极推进绿色校园、低碳校园建设。

(4)实施“智慧后勤”工程。清醒认识、高度重视信息化在后勤服务保障中的作用和地位,深入研究并大力推进先进管理、先进设备与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后勤服务模式有机结合,实行线上线下融通互动,形成“互联网+”系列服务产品,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使后勤管理与服务朝着“智慧型”方向发展。

(5)实施“人文后勤”工程。人文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集中体现在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建设“人文后勤”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服务对象视角,倡导以人(师生)为本理念,为师生提供“庭院式”的优美环境,家庭般服务的感觉和温馨等;二是后勤员工视角,“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关心员工的辛劳,关心员工的疾苦,关心员工的发展。

4.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确保服务质量服务品质持续提升

(1)完善管理规范。规范是管理准则,是提高服务质量、服务品质的基础,没有规矩,不知方圆。要树立规矩意识,强化规范的落实,建立周密的细化程序和执行机制,不断推进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2)完善服务标准。标准是服务操守,是提高服务质量、服务品质的前提,没有尺度,不知高低。要树立标准意识,既要“高看”,也要“落地”,关注细节。要基于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体系建立自己的服务标准,不断推进后勤服务保障标准化发展。

(3)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价格牵涉服务双方利益,往往决定服务成败。要理清政府、学校、服务实体在承担公益性服务中的责任,要让师生对价格有发言权,建立健全公益性服务的成本补偿机制和经营性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

(4)完善质量监管机制。没有监管就会失衡,就不可能有满意的服务质量。要推行后勤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合同约束、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后勤市场监管体系。重视监管队伍建设,细化监督环节,增强监管能力,提高监管质量,降低监管成本。

5.进一步加强谋篇布局,确保区块化精品服务形成和落地

(1)细分老校区功能布局。按照办学特色、发展理念、校训精神、地质元素、人文特点融入校园建设的要求,逐步形成东西向、从图书馆纵向到红军桥,包含化石林、校史馆、教学综合楼在内的“地大文化广场”;形成以南北向、从图书馆横向到文华楼,以地勘楼为核心的“地学文化广场”;形成以北区为空间,以公管学院、外语学院、艺媒学院、期刊平台、出版社等为依托的,以北区图书馆为中心的“地大文创广场”。围绕“三个广场”建设,提供多样性、个性化服务。

(2)加快新校区后勤服务模式建构。2019年,未来城校区将建成使用,新校区承载着地大全体师生的梦想,也将是上万名师生学习生活的园地,大家寄予厚望!而这份厚望与我们后勤服务保障紧密相关。我们要提前谋划、及早布局。按照“新老一体、学脉延展、人文相承”的要求,坚持“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原则,自办后勤与引进服务相结合,高起点、科学化实施新校区后勤服务和管理,让全校师生看到一个全新的后勤。

6.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确保服务保障提质增效后继有人

(1)完善“任人唯贤”用人机制。我们要突破编制类型的束缚,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员工,让能担当、想干事、能干事的人脱颖而出,成为我们后勤服务保障的中坚。

(2)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毛主席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引培结合”,下大力气引进一批高校毕业生和军转干部,充实我们的后勤队伍。同时,要加强现有干部的教育培训,促进其提高站位、拓展视野;加强后勤保障工作研究,提高后勤干部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个人意愿、结合工作需要,逐步提高现有后勤干部的学历学位水平。

(3)建立后勤“管培生”制度。所谓“管培生”,即管理培训生。“管培生”制度是一些大企业自主培养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人才储备计划。通常是在公司各个不同部门实习,了解整个公司运作流程后,再根据其个人专长安排,最后通常可以胜任部门、分公司负责人。训练对象一般是具有管理潜质年轻人。我们要通过建立这一制度,着眼于后勤未来发展,培养具有地大情结、卓越能力的后勤保障后备队伍。

7.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确保立德树人导向和育人的成效

(1)确保正确政治方向。我们的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我们的后勤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自觉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体“后勤人”听党话、跟党走。

(2)确保“三育人”落实落地。大学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地方,学校后勤肩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使命。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调动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一切育人要素,服务好学校的人才培养。  

(3)确保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后勤涉及钱财物,是个敏感、受关注的部门,也是很多干部“跌倒”、犯错误的地方。我们要扎紧制度的笼子,加强干部的法律法规和党的纪律教育,坚决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及其相关规定,以党风廉政建设始终在路上的恒心,矢志不移推进“廉洁后勤”建设。

(4)确保形成宽松、和谐的后勤工作氛围。充分发挥职代会和各种沟通交流机制的作用,激发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广大员工自觉形成朴素、宽容的胸襟和平和的心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计较。不要天天自己不干事,老盯着别人子虚乌有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斤斤计较。因此,我们要让不担当、不干事的人靠边站,让能担当、想干事的人站到前台;我们后勤党委、行政要为各中心站台、撑腰,我会为后勤党委、行政当好服务员,我们共同努力,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同志们!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学校党委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坚持发展引领和改革创新,不断强化“腾笼换鸟”思维,始终把师生的“获得感”记挂心头,加快观念转变、方式转型、方法创新,着力推进“新时代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奋力书写研究型大学后勤保障工作新篇章。